局部低剂量热疗治疗痛经的效果
目的
这是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比较低剂量暖贴与自行服药在缓解痛经的疼痛症状方面的效果。
方法
纳入于2007~2008年期间在伊斯坦布尔大学学习的二年级女生。这些女性受试者完成痛经确认表以确定是否存在痛经,共有193名女生符合纳入标准。对照组包含66例患者,自行用药组包含61例患者,而暖贴组包含66例患者。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治疗,而自行用药组使用止痛药(单剂),暖贴组则将暖贴贴于下腹部皮肤上,共使用2个月经周期。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分别记录基线时、治疗后4小时以及治疗后8小时的疼痛程度。通过ANOVA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在治疗8小时之后,各组在疼痛程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所有组患者在基线时、第4小时和第8小时均具有较为相似的疼痛程度,各组在第1和第2个月经周期中的表现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使用暖贴是缓解痛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止痛;痛经;热疗;月经周期;疼痛程度
脱屑性阴道炎
脱屑性阴道炎(desquamative inflammatory vaginitis,DIV)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化脓性阴道炎。该病好发于白人,发病高峰期为绝经前后。该病的症状和体征均无特异性,须排除其他可引起化脓性阴道炎的病因后方可确诊。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排脓、前庭-阴道刺激和性交困难。阴道内壁检查可见炎性体征,伴有红斑、瘀斑增多。通过阴道分泌物镜检(湿涂片)可见炎症细胞及旁基底上皮细胞(未成熟的磷状上皮细胞)增多。阴道菌群可出现异常,pH值高于4.5。虽然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但其对抗炎药物具有较好的反应,说明该病的病因是由免疫因素介导的。在阴道内局部施用克林霉素或皮质类固醇均可发挥充分的治疗作用。由于该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而较易复发,因此应考虑给予维持治疗。
关键词
脱屑性阴道炎;化脓性阴道炎
侵袭性循环肿瘤细胞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用于预后分析
目的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已被视为一种生物标志物用于检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本研究的目的是在EOC高风险患者中评估侵入性CTC亚群(iCTC)的流行情况并将其与血清CA125进行比较。
方法
我们采用了一种独特的、以细胞粘附基质(cell adhesion matrix,CAM)为基础的功能性细胞富集与鉴别平台,从129例手术前患者中分离出iCTC。我们采用阳性上皮(Epi+)标志物及阴性造血系(HL-)标志物来证实iCTC的身份。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iCTC/CA125与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临床参数相关。
结果
我们发现iCTC 分析在检测Ⅰ期和Ⅱ期EOC恶性肿瘤患者方面的敏感性为41.2%、特异性为95.1%、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77.8%,而在检测所有阶段EOC恶性肿瘤患者方面的敏感性为83%、PPV为97.3%。然而CA125试验阳性在检测Ⅰ期和Ⅱ期恶性肿瘤(61.6% PPV)和所有EOC(92.1% PPV)方面的证据较弱,因为它的特异性为76.2%。在iCTC升高而非血清CA125升高的情况下可观察到OS、PFS与临床因素(肿瘤分期、缩瘤手术和铂类药物敏感性)之间存在明显更强的一致性表现。
结论
以CAM为基础的CTC富集/鉴别法可以检测到早期的EOC。iCTC与更差的OS、PFS之间存在较好的关联性,在EOC高危患者中检测EOC恶性肿瘤时比CA125具有更特异、更佳的PPV。
关键词
细胞侵袭;CTC;转移检测;卵巢癌
明显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子宫平滑肌瘤的出现相关:回顾性分析
目的
数十年前就有报告指出子宫平滑肌瘤与甲状腺疾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我们旨在评估子宫平滑肌瘤与 (i) 明显的甲状腺功能减退,(ii)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TPO-Ab)水平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iii) 甲状腺刺激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之间的联系。
研究设计
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纳入了215名于2007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生殖手术(子宫镜检查和腹腔镜检查/开腹手术)的不孕妇女。在手术中对所有经妇产科超声检查怀疑为平滑肌瘤者进行确认。研究中纳入了子宫平滑肌瘤的危险因素如甲状腺参数、年龄、非裔、初潮年龄、产次及体重指数。
结果
在51例患者中发现了≥1枚子宫平滑肌瘤(23.7%)。在经过多元分析之后发现3个参数仍具有意义,其中“非裔”这一参数最为重要[比值比(OR),27.80],其后是明显的甲状腺功能减退(OR,3.10)以及年龄增大(OR,1.23)。对于存在明显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妇女,其平滑肌瘤的体积大于无甲状腺功能减退妇女(中位值70 mm,范围5~88 vs. 中位值30 mm,范围2~93;P=0.007)。
结论
我们的研究显示,明显甲状腺功能减退而非甲状腺自身抗体与子宫平滑肌瘤的出现相关。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子宫平滑肌瘤;不孕;危险因素
左炔诺孕酮宫内给药系统在绝经前妇女中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系统综述
我们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以确定左炔诺孕酮宫内给药系统在绝经前妇女中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对Medline、Central和ICTRP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查找截至2013年7月发表的、评估下列指标的所有文献: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血红蛋白、铁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治疗失败率、设备脱落率、子宫切除率以及副作用。645项研究中共有11项研究符合我们的入选标准,其样本量范围为10~104。证据显示左炔诺孕酮宫内给药系统可缩小子宫体积及减少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减少月经失血量,提高血红蛋白、铁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未发现该治疗可缩小子宫肌瘤体积的证据。除了卵巢囊肿外,该治疗对卵巢功能无其他不良影响。设备脱落率较低,与子宫肌瘤大小相关(大于3 cm),但与子宫肌瘤的位置无关。在随访初期可见不规则出血/点状出血,之后逐渐减少。这项系统综述的结果说明,左炔诺孕酮宫内给药系统在绝经前妇女中可安全、有效地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
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预测意义
子宫内膜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病灶局限于子宫者被认为具有较佳的预后。然而在晚期或复发病例中,如果手术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疾病,则其他治疗的效果亦不会有太大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方法
为阐明靶向作用于免疫检查点163的新型药物的治疗原理,对Ⅰ型子宫内膜癌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筛查,了解是否存在CD163+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及Foxp3+调节T细胞。此外还基于D2-40对淋巴管密度及淋巴管侵犯情况进行评估。针对临床病理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制作Kaplan–Meier曲线,在适当情况下进行多元分析。
结果
在所有样本中均检出了大量的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及调节T细胞,说明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免疫原性肿瘤。然而只有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浸润随着晚期FIGO分期、较高的肿瘤分级、淋巴管密度增大、淋巴管受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而增多。因此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的出现说明肿瘤具有侵犯性,它可作为无复发存活的独立预测指标。
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使得将来有望以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为靶点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子宫内膜腺癌;CD163;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调节T细胞;淋巴管侵犯;淋巴管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