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症患者中轻度IVF的累积成功率:为期3年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一家私人辅助生殖中心进行了一项为期3年的单中心队列研究以评估不孕症患者经卵巢微刺激/自然周期IVF后行择期取卵术的累积活产率(LBR)。共有727例连续不孕症患者接受了分析,这些患者于2008年11月至2011年12月共接受了2876个周期(中位数:4个)的择期取卵术。自然周期IVF或以氯米芬为基础的卵巢微刺激与单胚胎移植相结合,并增加延迟玻璃化冻融胚胎移植的使用。主要结果指标为行择期取卵术后的原始及预计年龄相关性累积LBR。原始累积LBR在年龄为26~34岁,35~37岁,38~40岁,41~42岁和43~44岁的患者中分别为65%、60%、39%、15%和5%。在年龄≥45岁的患者中无活产。各周期的脱落率为13%~25%。成功率逐渐增高直至形成一个平台,在6个周期后很少有额外的活产。多数预期成功率均在6个月内达成,在首次取卵后的15个月内达到几乎最大的成功率。独有的卵巢微刺激/单胚胎移植策略达成了可接受的累积LBR,特别是在年龄<38岁的患者中,但也见于中位年龄的患者(38~40岁)。
卵母细胞数量用于预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及活产:256,381个体外受精周期分析
目的
评估在自体体外受精(IVF)新鲜周期中卵母细胞数量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病率及活产(LB)率之间的联系。
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
研究场所
一家专业生殖医学诊所。
患者
我们对2008~2010年美国辅助生殖技术学会全国登记的256,381个IVF周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将患者基于取卵数量分为5组。
主要结局指标
计算各组的OHSS发病率及LB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评估各组之间的OHSS及LB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卵母细胞数量预测OHSS及LB的效果。
干预措施
无
结果
LB率随着卵母细胞数量的增多而增高,直至达到15个,之后形成平台(0~5个: 17%, 6~10个: 31.7%;11~15个: 39.3%;16~20个: 42.7%;21~25个: 43.8%;>25个: 41.8%)。
然而OHSS发病率在15个卵母细胞之后更具临床意义(0~5个: 0.09%; 6~10个: 0.37%; 11~15个: 0.93%; 16~20个: 1.67%; 21~25个: 3.03%; >25个: 6.34%)。在使用GEE进行校正之后这些趋势仍然存在。ROC曲线显示虽然卵母细胞数量在预测LB方面没有用处,但取卵数量为15个时能最好地预测OHSS风险。
结论
在新鲜自体IVF周期中,取卵数量>15个可显著增高OHSS风险而不会改善LB率。总体上应考虑不太激进的刺激方案,特别是在反应性较高的患者中,这样可优化结果。
corifollitropin alfa或每日重组FSH治疗后短卵泡期刺激不会影响临床结果:Engage试验的回顾性分析
为评估卵巢刺激中卵泡期较短是否会降低妊娠的机会,将一项双盲、随机试验中接受单剂corifollitropin alfa (n = 756)或每日重组FSH (n = 750)治疗的受试者分为早期反应者(如果有3个卵泡≥17 mm且在刺激第8天前或当天给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正常反应者(如果有3个卵泡≥17 mm且在刺激第8天之后给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corifollitropin alfa及重组FSH组,分别有23.2%和29.1%为早期反应者(P = 0.01)。无论是在哪个治疗组,早期反应者的初始卵巢反应都较高,但当多刺激两天时,给予HCG当天的卵泡数量及大小在正常反应者及早期反应者中较为相似。在经过corifollitropin alfa治疗之后,两个反应者分组的卵母细胞的数量都较为相似,分别为13.6与 14.5,而在经过重组FSH 治疗之后,两个组的该数值均为12.8。 无论是在哪个治疗组,早期反应者与正常反应者的持续妊娠率均较为相当,说明刺激周期仅为1周时也能获得成功的结果。在辅助生殖的卵巢刺激期间,某些妇女比其他接受促卵泡药物治疗的妇女更早出现反应,需要治疗的天数较少。为评估这种短期刺激是否会降低妊娠的机会,在年龄为18~36岁而接受单剂corifollitropin alfa (n = 756)或每日重组FSH (n = 750)治疗的妇女中比较早期反应者与正常者接受刺激的头7天的临床结果。平均而言,约25%的接受评估妇女为早期反应者。早期反应者的初始卵巢反应高于正常反应者,但无论是在哪个治疗组,早期反应者与正常反应者的取卵数量及持续妊娠率均较为相当。本研究显示与接受较长刺激的妇女相比,仅接受1周刺激的妇女的持续妊娠机会并不会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