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sten Kübler, Tiyasha H. Ayub, Sarah K. Weber, Oliver Zivanovic, Alina Abramian, Mignon-Denise Keyver-Paik, Michael R. Mallmann, Christina Kaiser, NuranBektasSerçe, Walther Kuhn, Christian Rudlowski
Gynecologic Oncology.Available online 27 August 20 2015-05-19
子宫内膜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病灶局限于子宫者被认为具有较佳的预后。然而在晚期或复发病例中,如果手术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疾病,则其他治疗的效果亦不会有太大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方法
为阐明靶向作用于免疫检查点163的新型药物的治疗原理,对Ⅰ型子宫内膜癌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筛查,了解是否存在CD163+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及Foxp3+调节T细胞。此外还基于D2-40对淋巴管密度及淋巴管侵犯情况进行评估。针对临床病理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制作Kaplan–Meier曲线,在适当情况下进行多元分析。
结果
在所有样本中均检出了大量的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及调节T细胞,说明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免疫原性肿瘤。然而只有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浸润随着晚期FIGO分期、较高的肿瘤分级、淋巴管密度增大、淋巴管受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而增多。因此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的出现说明肿瘤具有侵犯性,它可作为无复发存活的独立预测指标。
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使得将来有望以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为靶点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子宫内膜腺癌;CD163;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调节T细胞;淋巴管侵犯;淋巴管密度